城市管理研究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导师的角度
主讲人:胡智勇-副教授
单位:香港教育大学-亚洲与政策研究学系
本人其实是一名地理学家,在地理所做过研究。
1. 什么是毕业论文
- 完整的一篇文章
- 原创性的研究:新的理论、框架、实验结果、方法
- 反映学位申请者对所在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 evidence-based,与观点、评论不同
- 分析性-从事实解析出观点-新发现
期刊论文字数一般在8000(英文)。
主讲人喜欢读博士论文,因为博士论文篇幅较长,每一部分有详细的解析。
城市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
不同角度之间有时界限很模糊!
2. 毕业论文选题
老师大多还是在解释PPT...
不能去研究师娘优美、怎样让女朋友更满意的话题...
城市研究领域,从地理学角度,不太关注个体,而是关注一定(大)尺度的问题
城市创新实践: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收缩...等等新实践
研究城中村的经典↑,作者现为牛津大学人类学院教授
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矛盾,大都市为何出现城中村?
作者可能从本科阶段就关注此问题,从自身出发
黄亚生老师认为80年代的创业环境比90年代更自由
为什么印度赶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上海,印度只有孟买。(印度总理)
黄亚生老师注意到上海经济总量很大,但私营企业创新弱,比不上江浙。???→研究兴趣被激起
原因,上海企业家精神很弱。???上海的资本家在建国时转到香港了?
选题很有趣。
上海的企业政策偏向于国营和大企业。
期刊灵感导向,哈哈~
这是普遍道路,但可能,原创有限?
社会科学的理论更多是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 市场转型理论:计划经济下,人力资本价值低,政治资本更强;而市场化下,人力资本逐渐增强,政治资本越来越弱;不一样意见:中国市场化后,政治资本没有走弱(因为要素市场没有放开???)
- 全球城市的中产阶层?社会极化出现(工作集聚于精英和低收入者)。在欧洲,中间职位没有消失,只是精英阶层的就业增加了。即,塔尖增加更大。是一个精英化的过程,而不是两极分化的过程。→农民的极化?
- 绅士化问题,驱动力。地租?潜在地租,获利动因。还是人的因素?搬入者有独特的审美偏好。利益导向还是文化导向?
外国理论→外国验证→国内引进→国内验证
哈哈~如果不一样,新的解释框架?老套路了。
又是黄友琴老师的大作!
用住房检验市场转型理论
人们住什么房子,是人力资本重要还是政治资本重要?tql
3. 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
(突然发现《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这本书是陈硕老师翻译的...)
哲学观影响对xx主题的切入点
北京,人口调控,将流动人口往外推,害,驱逐低端人口...
害,地理学做的就是实证主义的事情...而我内心观察的是后两者
强调制度与强调个人
位序规模论——典型的知识型理论化范式,是什么样——玩数字游戏
阐释性的理论化——为什么会这样——玩文字游戏
2009这篇文章,度量城市人口,哈哈,数字游戏~facts
2010年UCB老师,政府也能城市化吗???人口、土地城市化了,政府呢?城市化不是政府决策结果,相反,城市化推动了政府决策。——文字游戏
4. 毕业论文的写作
theoretical strawman
黄宗智老师的稻草人树立地非常棒!第三只手?非市场非政府
这种写法,很容易让人记住这个观点、分析框架,建议细读
逻辑,这一段到底想写什么??开头放个总结句,哈哈。
Q&A:
Q1:请问哲学观念的获得是依靠日常学习吗?
A1:是的。本人读博时选了很多课,掌握观点。从日常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不推荐去专门阅读哲学著作。
Q2:如果想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已有理论,那怎么综述?
A2:自己创造理论,但不是凭空创造,必定是已有经验的综合或反思,亦有跨学科的knowledge gap。
Q3:老师的博士学位为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从人文地理角度研究城市管理问题与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城市问题,有什么区别?谢谢老师。
A3:认为是社会科学。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哈哈~也很难回答。学科边界很模糊,两类学者可能在同样的杂志发文,角度不一样在哪里?地理学家更关注空间、尺度、异质性和尺度的相互关联,如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国家尺度,关键词,scale、place、space。公共管理则更注重政府视角,如政府的措施,为什么采取这种措施,对尺度不是太敏感。在方法和范式上,都有知识型和阐释型。有时候不必要太过区分学科立场,有时候跨学科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灵感。人文地理关注的问题,可能公共管理并不关注。总结,主要还是对尺度的理解不一样。
Q4:文献整理和管理的技巧。
A4:需要有些取舍。找权威期刊。还有,多读好文章。
Q5:有很多微观数据库,想做定量研究,如何寻找主题?
A5:数据不是观点,需要让数据说话。先明确要跟哪套理论对话,再去做研究设计。有时候是在数据和模型中来回往复的过程。有的人是在微观数据库中调几个变量,看看显著性如何,再去找理论,这样不太好,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还有,处理样本的问题。
老师的PPT风格和我的好像啊...
还是能听到很多学科外的东西,比看文献效率更高(但深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