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高考考得好,创业动力小

这篇论文研究了中国高考成绩创业倾向之间的关系,发现高考成绩较高的个体(认知能力较强)更倾向于选择国家部门稳定的职业,而非创业。尽管高分个体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他们在创业方面的意愿却因较高的机会成本受到抑制。尤其是在国家部门影响力较强的地区,这一“创业犹豫”现象更加明显。研究揭示了制度和奖励机制对人才分配的深远影响,为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激励来优化人才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题: Entrepreneurial Reluctance: Talent and Firm Creation in China

期刊: The Economic Journal

作者:

  • Chong-En Bai: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中国经济。看到白老师主页和谷歌学术,2014年后极少有论文发表。
  • Ruixue Jia:贾瑞雪。Sh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School of Global Policy and Strategy. Jia is interested in the interplay of economics, history and politics. One stream of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elite formation and elite influence, in both historical and modern contexts. A second focus of her work is the deep historical ro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recently, she started following the ongo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China and expanded her interest to labor and technology issues.
  • Hongbin Li:李宏彬。He is the Co-director of Stanford Center on China's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and a Senior Fellow of Stanford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SIEPR) and the 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FSI).
  • Xin Wang:王鑫。He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studies public econom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microeconomics, mainly focusing on issues about China.

上线时间: 25 October 2024


引言

Motivation

在理论层面,传统创业选择模型(如Evans和Jovanovic的模型)预测能力创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其他理论则指出,许多能力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非创业的职业路径,这会造成一种人才配置的“错配”现象(如Baumol和Murphy等人的理论)。因此,从个体能力的角度考察创业选择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

现有研究在考察个体能力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时面临几个主要的实证挑战:

  • 定义创业行为的难度:在许多调查数据中,创业活动与自雇行为没有明确区分,而自雇并不等同于“机会型”创业;
  • 数据规模限制:由于创业行为在一般人群中发生概率较低,需要较大样本量才能得到足够数量的企业家样本;
  • 能力与家庭背景的影响分离:难以将个体的能力影响与其教育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分开。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通过分析中国的创业现象来研究个体能力与创业行为的关系。中国不仅拥有超过2000万家私营企业,还存在大量国有部门和国有企业,这种多样化的职业选择环境可以为研究能力与创业的关系提供更广泛的视角。此外,加入国有部门对许多中国人而言是理想的职业选择,而这可能会对高能力人才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一种“创业犹豫”(entrepreneurial reluctance)现象,即同等背景下,高考成绩较高的个体反而更不倾向于创业。研究试图通过以下问题来探讨这种现象:

  • 认知能力是否影响创业决策? 在控制了学校和专业等因素后,高分个体是否仍然表现出较低的创业倾向?
  • 高分个体是否具有其他替代性职业选择? 高考成绩的价值不仅限于创业,在其他职业(尤其是国有部门)中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这可能会导致高分个体选择其他职业路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期望能够解释为何高能力个体在创业方面表现出犹豫,并提出一种“机会成本”假设。根据该假设,虽然高考成绩所代表的能力对于创业和就业均有助益,但高能力个体在受薪行业(尤其是国有部门)可能具有更为吸引人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创业意愿。

研究贡献

  • 补充了创业领域的研究:本研究发现高考高分个体在中国更倾向于选择国家部门,而非创业,这与Levine和Rubinstein(2017)等的研究形成对比。不同结果可能源于两国体制差异,中国的国家部门更具主导地位,使得高能力个体在机会选择上受到影响;
  • 对经济发展文献的补充:一方面,公共部门的人才是国家能力的重要来源。大量政治经济学文献已记录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如Li和Zhou,2005)。另一方面,当大量高能力个体选择在公共部门工作时,可能会导致人才外流。有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情境中,国家部门的主导地位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如Hsieh和Song,2015)。Brandt、Kambourov和Storesletten(2020)构建了一个定量模型,强调了准入壁垒在解释区域生产力差异中的重要性,并表明这些壁垒与国家部门的规模相关。尽管本文无法完全量化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地区和行业中,减少国家部门的参与可能会带来更成功的企业;
  • 增进了对于人才分配的理解: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国家在人才分配中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公共部门是高技能人才主要职业路径的经济体中。这个视角可以丰富我们对各国和各经济体人才分配的理解。

数据与方法

高考分数作为核心能力指标

高考,大家都知道,dddd!

在招生过程中,高考成绩是绝大多数考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极少数考生可通过在学术竞赛中获奖等方式获得额外加分。高考成绩成为衡量个体认知能力的重要指标,并被广泛认为对考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相较于单纯的受教育年限,高考成绩被认为是衡量认知能力更准确的指标,因此,作者选择将其作为核心能力指标。

高考数据和企业注册数据

  • 高考数据: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包括1999年至2003年参加高考的所有考生的大学录取信息,这些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数据中心,包含了逾2000万考生的信息。在这些考生中,约1240万考生被大学录取。数据详细记录了考生的高考总分、科目分数、录取的大学和专业等信息。除此之外,还包含性别、户口(城市或农村)、出生年、出生地、高中名称和政治面貌等个人信息。这些数据的全面性使研究能够对个体能力、教育背景、个人特征等变量进行充分控制。
  • 企业注册数据:使用了截至2015年2月的全国企业注册记录数据,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涵盖了约2700万家企业的注册信息。数据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行业、注册资本、注册地点等)和股东信息(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股东)。在研究中,自然人股东被定义为企业的创建者或企业家。通过加密的身份证号码,作者将大学录取数据和企业注册数据进行了匹配,从而得到了包括800多万个人和约15万家企业的样本。

(无敌了,这数据!)

作者在数据处理上采取了一些方法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样本的代表性。首先,本文只选择了首次参加高考的学生,以避免复考所带来的成绩偏差。此外,由于部分身份证号码缺失或错误,数据匹配率并非100%。最终,作者通过随机抽样,得到了一个包含157万人的20%样本,并确保了数据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

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2010-2015年)

为进一步补充研究,作者还使用了2010至2015年间的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CCSS),该数据由清华大学进行采集。该调查涵盖了约3万名毕业生,包含其首份工作的详细信息,如工资、福利、单位类型等。通过调查数据,作者能够对高考成绩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该数据还包括大学期间的表现和行为,例如是否担任学生会职务,是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作者利用这些信息探讨高考成绩与个体社会性、风险承受能力等个性特质的关系。

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控制个体背景和固定效应来识别高考成绩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具体来说,作者构建了如下的回归模型: \[ {Firm}_{i,pyt,c} = \beta{Score}_{i,pyt,c} + \alpha X_i + \lambda_{pyt} + \theta_c + \epsilon_{i,pyt,c} \] 其中:

  • \({Firm}_{i,pyt,c}\) 是一个虚拟变量,用来表示个体 \(i\) 是否在中年时期创办了企业;

  • \({Score}_{i,pyt,c}\) 表示个体 \(i\) 的高考分数;

  • \(X_i\) 包括性别、户口(城乡)、年龄、政治背景和高中固定效应等个人特征;

  • \(\lambda_{pyt}\) 表示省份-年份-学科固定效应,以控制不同地区、年份和科目间的差异;

  • \(\theta_c\) 表示大学固定效应,用来控制大学声誉和人脉网络对创业的影响。

系数 \(\beta\) 是关注对象,即高考分数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结果

  • 高考成绩创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不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分个体更不倾向于创办企业。每提高一个标准差的高考分数,创业的概率下降约7%。
  • 大学录取与其他特质:为了进一步验证高考成绩与创业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非源于招生过程中的偏差,作者分析了在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对创业特质的选择性。例如,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中,招生标准往往超越学术表现,还会考虑学生的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特质,这些特质与创业倾向高度相关。然而,在中国的招生制度中,录取过程主要基于高考成绩,极少考虑其他非学术因素。因此,中国的大学招生政策较难导致招生偏差影响创业倾向。数据也显示,只有约8.7%的学生因竞赛获奖等获得了额外的加分,这一比例较小,对总体分析结果的影响有限。此外,作者回归分析发现,即使将加分因素纳入控制变量,分数与创业倾向的负相关性依然显著。因此,招生制度并未显著影响分数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 专业和大学层次的异质性:为探讨分数与创业倾向的关系在不同专业和大学层次间的差异性,作者将专业分为三类:理工类经济金融法律类人文类。数据分析表明,这三类专业中的高考成绩和创业倾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关系强度较为一致。例如,在理工类专业中,每提升一个标准差的高考成绩,创业概率降低约13%;在经济金融法律类中,创业概率降低11%;在人文学科中,这一比例为14%。此外,作者还将大学分为三个层次,即前十名大学、排名11至100的大学,以及其他普通大学。无论大学层次如何,高考成绩对创业倾向的负向影响均保持稳定。这表明,不同层次的大学对分数与创业关系的影响较小。

为什么高分更不愿意创业

本文提出了高考成绩与创业倾向负相关的两种潜在解释,即“个人特质假说”和“机会成本假说”。

个人特质假说

假说:个人特质假说认为,高分个体在风险承受社会交往等特质上与低分个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他们不适合创业。具体而言,高分个体可能缺乏适合创业的多样化技能,或者表现出更强的风险规避倾向。

验证过程:为了测试个人特质假说,作者使用了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考察了高考成绩与社交参与和风险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中,社交参与通过是否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职务等变量衡量,风险态度则通过问卷中的选择(如是否更偏好稳定的投资回报)来测量。

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高考成绩与社交参与或风险偏好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看,高分学生在担任学生会职务或参加社团方面与低分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在风险偏好方面,高分个体和低分个体在选择冒险型投资或保守型投资的偏好上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虽然由于数据限制无法完全排除未观察到的特质影响,但当前结果并不支持个人特质假说。

机会成本假说

假说:机会成本假说认为,高分个体具备的能力在创业和受薪职业中都具备一定价值,但在受薪职业(尤其是国家部门)中,这些能力带来的回报可能更大。这种回报的差异使得高分个体选择创业的机会成本较高,因而更不倾向于创业。

验证过程

高考成绩与企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如果高分个体确实具备高能力但因机会成本而不愿创业,那么他们一旦选择创业,其成功率应高于低分个体。为此,作者分析了高考成绩与创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企业规模、跨省注册、企业扩张(如投资其他公司)和上市等指标来衡量企业成功。

  • 结果:高分创业者在各项成功指标上均表现更优。例如,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的高考成绩,企业注册资本(即公司规模)增加约1.2%;在跨省注册企业扩张以及上市等方面,高分创业者的表现也更为突出。这些结果表明,高考成绩高的个体一旦选择创业,其企业更有可能成功,支持了他们具备高能力的结论。因此,高分个体不愿创业并非因为缺乏创业所需的技能或能力,而是可能由于高机会成本的影响。

高考成绩与受薪职业的回报: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高考成绩与受薪职业的初始工资和其他工作福利之间的关系。作者使用大学内的固定效应来控制大学层次对工资的影响,并考察是否高考成绩高的个体在受薪职业中获得更高的收入或福利(如户口)。

  • 结果:高考成绩与初始工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高分个体在受薪职业中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高分个体在首份工作中获得本地户口的可能性也更高,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在受薪职业中的总体福利。因此,这些数据支持了机会成本假说,即高考成绩高的个体在受薪职业中的回报显著高于低分个体,提升了他们选择受薪职业而非创业的机会成本。

国家部门对高分个体的吸引力:作者还考察了高考成绩是否使高分个体更倾向于进入国家部门而非私人部门,进一步支持机会成本假说。此外,作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国家部门就业占比,验证在国家部门占比较高的地区,高分个体是否表现出更低的创业倾向。

  • 结果:数据显示,国家部门在高分个体中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在中国大学生调查中,43.4%的毕业生进入了国家部门,而在受访者中,64%的人选择国家部门作为最理想的就业选择。这表明,相较于私人企业,国家部门提供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对高分个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进一步的区域分析发现,在国家部门占比更高的地区,高分个体的创业倾向显著更低。这表明,国家部门的存在确实对高分个体选择创业产生了抑制作用。

结论与讨论

  • 高考分数较高的个体反而(或许出人意料地)不太可能创办企业。然而,这一模式并不意味着高分个体缺乏创业能力。相反,由高分个体创办的公司比低分个体创办的公司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这种创业进入率和创业成功率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一个关键见解:尽管高考分数可能反映出较高的普遍能力,但高分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之外的职业路径,这表明这种人才分配受到了机会成本的影响。
  • 国家部门显现出将人才从创业活动中引开的显著作用。这一解释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显示出高分个体更倾向于加入国家部门。此外,在国家影响较强的地区和行业中,这种创业犹豫的模式更加明显。尽管本文不主张这一机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视角:社会配置其奖励机制的方式会影响人才的分配。这一点对于人才分配的讨论至关重要,是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主题。因此,本文推测,不同国家的奖励系统差异使得人才在各部门的分布差异巨大,这取决于各国的经济激励机制。

号外

  • 论文发现文科高分群体的创业犹豫比理工和经管法更高,符合体感哈。我的文科同学们,许多人毕业后选择了当老师或者进入体制;
  • 我本科班上进入体制的同学比较少,硕士多了一些。现在博士班,好多同学想进体制。上周某行政学院来招聘,班上一半都去了;还有些同学是从体制内辞职读博,现在又想回到体制,吐槽说不该回来读,个人努力赶不上形势恶化的速度;
  • 李宏彬老师的数据太牛了!

原文信息

Chong-En Bai, Ruixue Jia, Hongbin Li, Xin Wang, Entrepreneurial Reluctance: Talent and Firm Creation in China, The Economic Journal, 2024;, ueae094, https://doi.org/10.1093/ej/ueae094


EJ-高考考得好,创业动力小
https://yuzhang.net/2024/10/31/20241031-EJ-高考考得好,创业动力小/
作者
Yu Zhang
发布于
2024年10月3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