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女性贞洁观念的畜牧业起源
这篇论文探讨了前工业社会中畜牧业对现代性别规范的持久影响。人类学文献指出,由于畜牧社会中男性需长时间外出放牧,难以监控女性行为,因此形成了对女性贞洁和性行为的严格限制,以确保父系血统的纯正。通过分析大量跨文化数据,研究表明历史上的畜牧依赖度与现代社会中对女性性自由的限制存在显著关联,支持了文化持久性理论,揭示了生计模式如何塑造并延续性别观念。
标题: On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Concerns Over Women’s Chastity
期刊: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作者:
- Anke Becker:S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Unit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er fields of research a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s of gender,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上线时间: 26 August 2024。
投稿过程:Received:25 June 2019;Editorial decision: 05 November 2022;Accepted: 13 August 2024。
引言
生殖中的信息不对称
人类生育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母亲确定性”,即女性在生育后可以确切知道孩子是自己的,而男性无法完全确定孩子的生物学关系(父系不确定性)。具体原因包括:
- 女性的排卵期隐蔽;
- 受精过程在体内进行;
- 以及女性可能存在的不忠行为。
这种不确定性对男性传递自己基因的成功率产生了影响。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这种亲子不确定性导致男性逐渐进化出嫉妒心理和强烈的控制欲,尤其是希望阻止女性的“放纵”行为,从而确保自己与孩子的血缘关系(参见Trivers, 1972; Symons, 1979; Buss等,1992; Buss, 2000; Platek和Shackelford, 2006)。因此,在环境中女性的行为若难以被监视,男性往往会更担心女性的贞洁和忠诚,从而更加倾向于采取手段来抑制女性的性自由。
贞洁观念与习俗的形成
大量人类学文献指出,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系列所谓的贞洁观念和控制女性行为的习俗,目的是抑制女性的婚外行为。限制女性的行为不仅在某些特定社会中普遍存在,且表现形式多样,这些习俗和规范具体包括:
- 限制女性的行动自由:比如许多社会对女性外出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对单独外出的限制;
- 对女性贞洁的社交期望:许多社会对女性的纯洁性持强烈的社会期望,认为女性应在婚前保持贞洁,并在婚后继续保持贞洁和克制;
- 极端形式的习俗,如女性割礼:在一些社会中存在的女性割礼(特别是“锁阴术”infibulation)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行为控制方式,使得性交变得极其痛苦和困难,从而限制女性的性活动;
- 堕胎的限制:禁止或反对堕胎在许多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降低女性婚外行为的方式,因为这种做法让女性面临未婚怀孕的风险,减少其性行为的动机。
锁阴术:Infibulation,割礼的一种,指的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生殖器切割(FGM,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在切除部分或全部外阴部组织后,将阴道口缝合或封闭,只留下一个小孔用于排尿和月经。这种做法会导致性交疼痛,目的是限制女性的性行为。
Infibulation通常会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感染、排尿困难、月经问题、分娩并发症、心理创伤等。此类做法在部分地区是出于文化或宗教因素来“确保”女性的贞洁和“纯洁”,但已被广泛谴责,并在许多国家被视为非法。
⬆️这些手段的核心目的都是降低女性寻求婚外情的能力或动机。它们对女性有许多直接影响,包括健康、自由堕胎或自由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使得了解这些限制行为的起源十分有必要!
核心假设:畜牧业与女性贞洁的关联性
本文的核心假设是:在前工业时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的社会比农业社会更倾向于发展这些限制女性性行为的习俗。原因在于,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要求男性频繁离开家园去放牧,长时间无法监控女性的行为,这导致了男性在外出期间对女性行为控制的需求增加。
- 男性缺席和行为监控问题:畜牧社会中的男性通常要离家外出数天、数周甚至数月,这种长期不在场使得男性无法直接监视女性的行为,因而需要通过文化和习俗手段来降低女性在此期间的外遇可能性;
- 限制女性贞洁的习俗需求:畜牧社会中有许多记录表明存在着对女性贞洁的高度关注。例如,地中海地区的牧民社区对女性的贞洁和处女身份极为重视,并认为女性婚后应继续保持纯洁和贞洁;在贝都因人、哈萨克人、蒙古人、亚美尼亚人等牧民族群中,也有关于女性忠诚和性自律的严格规范。这些规范通常会发展成制度化的形式,例如锁阴术、外出限制等,以确保女性在男性外出期间仍然保持贞洁。
为验证这一假设,作者采用了多层次的数据来源,结合历史与现代的民族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来自以畜牧业为主的历史族群的个体,更倾向于支持反堕胎、接受割礼限制、对女性自由流动设限等行为。这些与男性长期不在家(需要外出)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而非单纯的性别优势结构或经济发展差异所致。后续工具变量策略的使用确认这一发现具有因果性。
文献贡献
与现有文献的联系:
本文的研究与探讨性别不平等历史起源的文献相关。现有研究涉及:
- 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对当代女性劳动市场规范的影响(Alesina等,2013;Baiardi,2016);
- 法律制度在解释女性HIV感染率方面的作用(Anderson,2018);
- 中国缠足习俗的起源(Fan和Wu,2024);
- 历史生产中女性的角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Qian,2008;Carranza,2014;Xue,2016);
- 传统习俗对女性教育水平、亲密伴侣暴力、配偶合作及女性经济结果的影响(如Ashraf等,2020;Tur-Prats,2017;Lowes,2018;Bursztyn等,2017,2020);
- 女性割礼相关的研究,如政权稳定对其普及率的影响、相关干预措施效果及地理扩散(Poyker,2023;Bellemare等,2015;Vogt等,2016;Corno等,2020);
- 跨文化对嫉妒反应和父系投资的差异(Scelza等,2020),以及“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其持久性及决定因素(如Guiso等,2006;Giuliano,2007;Galor和Özak,2016等)。
本文的独特贡献
- 本文首次研究了限制女性与家庭外男性互动的习俗的功能性起源;
- 引入“畜牧业”作为解释性变量,提供了系统性证据,支持“减少亲子不确定性”这一功能性理论;
- 证明限制女性某些医疗服务的获取、限制女性行动自由和实施割礼等经济现象的主要功能在于减少男性对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
畜牧业与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
前工业社会中的畜牧业
畜牧业是指对牲畜的饲养、照料和使用,通常包括羊、山羊、骆驼、牛、马、驯鹿和牦牛等动物的放牧。与农业不同的是,牧民需要将牲畜带到自然牧场进行放养。
- 畜牧业的地理分布:畜牧业并不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而是在全球的多种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北部的苔原、欧亚草原、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沙漠、以及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有以畜牧业为主的族群。这些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使得畜牧业能够在不同地区持续存在;
- 畜牧业的生计模式多样性:畜牧社会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从完全定居到半游牧、季节性迁徙,甚至完全游牧的模式均有存在。即便是以畜牧为主的社会,通常也不完全依赖于牲畜,还会部分依靠农业或园艺等生计方式。这种多样性为畜牧社会提供了较为灵活的生存手段,同时也为不同社会间的畜牧依赖度带来了差异。
畜牧业中的男性离家问题
与农业不同,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男性在放牧过程中需要频繁且长时间地离开家庭聚居地,外出照料牲畜。这一特点导致了所谓的“男性离家”问题。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男性离家的具体原因及其对女性性控制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 外出放牧的频率与时长:男性外出的频率和时长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干湿季的持续时间、牧群的大小、附近是否有其他牧群、人口密度、土壤条件、与农产品市场的距离等。在冷季或湿季,牧群可能需要经常短时间的外出,而在暖季或干季,牧民则可能外出几周甚至几个月。此外,即便放牧场地较近,男性也可能需要在野外过夜以保护牲畜免受捕食者或盗贼的威胁。这种外出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男性对女性行为监控的困难;
- 贸易需求导致的男性外出:在高度依赖畜牧的社会中,由于不完全自给自足,往往还需通过交易获取农产品,这也是男性离开家庭的原因之一。这种模式进一步增加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席时间;
- 畜牧业的性别分工:在大多数前工业社会中,畜牧业几乎完全由男性主导。作者推测,之所以形成这种性别分工,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生育、抚育和哺乳方面的需求,使得她们在体力上不如男性适合长期外出放牧。此外,男性在保护牲畜免受捕食者或盗贼威胁方面有体力优势,也更加适合参与放牧活动;
- 畜牧业中的“男性缺席”特点与农业的对比:农业中即便是男权主导,男性通常也不需要长期外出,而是主要在本地从事耕种,这使得农业社会对女性的监控更加容易。因此,即使在男权主导的农业社会,限制女性性自由的需求也不如畜牧社会强烈。
前工业社会中的畜牧数据
为了构建畜牧业对性别规范的影响模型,使用了《民族志地图集》(Ethnographic Atlas,老朋友了)中的数据。该地图集是一个人类学数据库,收集了全球1200多个族群的民族志信息,记录了各族群在殖民化和工业化之前的生活方式,内容涉及亲属组织、宗教信仰、定居模式、政治组织和制度复杂性等。
作者将“族群的历史畜牧业依赖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并通过《民族志地图集》中的两项数据来构建此变量:
- 动物饲养的依赖程度:表示一个族群在生计中依赖畜牧业的比例(0-100%);
- 主要饲养的动物种类:识别族群主要饲养的动物类型。
作者创建了一个指标:当一个族群的主要饲养动物为“放牧动物”(例如羊、牛、马、驯鹿、羊驼或骆驼)时,该指标取值为1;如果主要动物为“非放牧动物”(例如猪、狗或家禽)或没有动物,则取值为0。通过将该指标与族群的畜牧业依赖度相乘,生成了主要解释变量“族群的历史畜牧业依赖度”。这一变量的数学表达式形式为: \[ \text{pastoralism}_j = \text{animalhusbandry}_j \times \mathbb{1}_j^{\text{herd_animal}} \] 其中:
- \(\text{animalhusbandry}_j\) 表示一个社会对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 \(\mathbb{1}_j^{\text{herd_animal}}\) 是一个指标函数,用来判断该社会的主要动物种类是否为放牧动物。如果是放牧动物(如羊、牛、马、驯鹿、羊驼或骆驼),则值为1;否则(如猪、狗、家禽或无动物)值为0。
假设的历史验证
基于《民族志地图集》提供的其他文化和习俗数据,对历史上畜牧依赖度和控制女性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即“畜牧业倾向是否促进了限制女性性行为的习俗和规范”。
《民族志地图集》不仅包含有关生计方式的信息,还记录了前工业社会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这使作者能够从多个角度验证假设的有效性。具体验证指标包括:
父系居住模式(Patrilocal Residence):记录了在结婚后,夫妻是否习惯于与丈夫家族同住或住得很近。这种居住模式方便丈夫及其家族监控和限制新娘的行为。相关经济学理论(Guha, 2016)指出,这种模式可能是一种防止女性放纵的机制。表1的结果显示,畜牧业依赖度越高的社会越可能采用父系居住模式。
婚前贞洁观念(Insistence on Virginity):该数据库还包含社会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表1中的第3和第4列显示,依赖畜牧业较多的社会更倾向于要求女性在婚前保持贞洁。
民俗与口述传统中的性别观念:作者进一步分析了Yuri Berezkin对世界近千个族群的民俗故事进行的整理与分类,以评估民俗文化中对女性性吸引力的描述是否与畜牧依赖度有关。研究发现,畜牧依赖度高的族群中,描述女性性吸引力的民俗故事比例较低。这表明,畜牧社会的文化传统可能更倾向于强调女性贞洁,反映出对女性性行为更强烈的社会约束。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畜牧依赖度与限制女性性自由之间的关联。
数据与方法
数据
数据来源
主要使用了以下两个现代数据集,以获得个体层面关于性别观念和行为的详细信息:
- 人口与健康调查(DHS):DHS是一项覆盖90多个国家的全国代表性家庭调查,重点关注女性的健康、赋权和生活状况。该数据集尤其适合研究性别规范和健康问题,因为其样本主要由女性组成,并详细调查了她们的生殖健康、性行为态度、行动自由等变量。DHS每个国家样本量较大,通常包含5,000到30,000个家庭,因此能够提供较强的统计效力;
-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WVS是一项覆盖近100个国家的全国代表性调查,旨在了解各国民众的价值观、信仰和动机。WVS包含关于受访者堕胎态度的具体问题,这一指标被作者用来衡量性别规范方面的态度。WVS每个国家的样本量通常为1,000人左右,规模虽不及DHS,但可以通过补充堕胎态度的变量,为研究提供更多维度的数据。
数据匹配
为了检验现代个体的性别观念与其祖先的畜牧依赖度之间的关系,需要将现代数据中的个体与其历史上的族群关联起来。具体匹配方法如下:
- 族群和语言匹配法:通过DHS和WVS中记录的个体族群信息或使用的语言,将个体与《民族志地图集》中的历史族群相匹配。在许多情况下,DHS直接提供了受访者的族群信息,这样就可以直接关联到地图集中的相应族群;
- 基于语言的匹配:当DHS和WVS未记录具体族群信息时,则利用受访者的母语进行匹配。具体做法是,先通过语言学数据库(如Glottolog)将现代族群与其使用的语言关联,再将这一语言与地图集中的族群相匹配。这种语言匹配方法的依据是,讲相同语言的两个族群很可能具有相近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可以作为替代匹配方法;
- 多族群匹配问题的处理:在少数情况下,多个历史族群使用相同的语言。此时,将多个族群的畜牧依赖度取平均值来进行匹配。这种方法虽然降低了匹配的精确度,但在缺乏精确信息的情况下,仍可以较好地保留数据的有效性。
基准回归策略
基准回归模型的形式如下:
\[ y_{i,j} = \alpha + \beta \times \text{pastoralism}_j + \sum_c \delta_c \times \text{Country}^c_i + \epsilon_{i,j} \]
其中:
- \(y_{i,j}\) 表示第 \(j\) 个族群的第 \(i\) 个个体在现代数据中的性别观念指标(例如反堕胎态度、行动自由受限情况等);
- \(\text{pastoralism}_j\) 是第 \(j\) 个族群的历史畜牧依赖度,衡量了该族群在前工业时期对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 \(\text{Country}^c_i\) 为个体 \(i\) 的所在国 \(c\) 的虚拟变量;
- \(\epsilon_{i,j}\) 是误差项,标准误聚类于民族志地图集的族群层面,以解决同一族群个体之间观念的潜在相关性问题。
控制变量
为了增强分析的稳健性,作者在基线模型中逐步引入了多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选择旨在排除与畜牧依赖无关但可能影响性别观念的其他因素。
- 外生控制变量:首先,引入了一组可能与畜牧依赖无关的外生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年龄、受访年份固定效应、以及民族志数据的采集年份。这些变量被认为不会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性别规范,因此可作为稳健性测试的一部分;
- 内生控制变量:其次,在部分模型中引入了一组内生控制变量,以测试模型的稳健性。这些控制变量可能与历史畜牧依赖度有关,因此被称为“内生控制变量”(bad controls),包括宗教、城市或农村居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等个体层面的变量;以及族群层面的多妻制、权力结构、亲属体系等。这些变量被用于敏感性测试,以确保结果的稳健性。这些控制变量并不适合在所有回归中都使用,因为它们可能会扭曲对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即存在bad controls问题。
工具变量方法
基准回归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特别是如果某些未观察到的因素同时影响畜牧依赖度和现代性别规范,基线模型中的估计结果可能会因混淆因素而偏离真实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引入了工具变量方法,使用“对畜牧业的相对适宜性”作为工具变量,以确保畜牧依赖度对性别规范影响的因果性。对畜牧业的相对适宜性是一个生态因素,其影响一个社会对畜牧的依赖,但不直接影响现代性别观念,因此可作为理想的工具变量。
结果
基准回归结果
作者从四个角度(五个变量)分析了畜牧依赖度对现代性别规范的影响(⬇️见下图Figure3):
- 反堕胎态度:研究使用WVS的堕胎态度数据来衡量反堕胎的程度。回归结果表明,祖先依赖畜牧业的族群现代个体更倾向于反对堕胎。这一结果符合作者假设,即对堕胎的反对可能是为了增加女性因婚外行为怀孕的风险,进而减少女性的性自由;
- 女性割礼:在非洲的13个国家中,DHS提供了女性是否接受割礼(尤其是锁阴术)的数据。锁阴术是一种极端的女性割礼形式,通过减少性快感和增加性行为的不便来控制女性性行为。回归结果显示,祖先畜牧依赖度高的族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更可能接受割礼;
- 行动自由限制:行动自由限制反映了社会对女性流动和活动的限制。DHS中的数据包含女性在外出、访问亲属等活动上的受限情况。研究发现,祖先畜牧依赖度较高的族群更倾向于限制女性的行动自由;
- 性行为规范:性行为规范包括女性的性伴侣数量和是否在婚姻中保持忠诚等变量。在DHS的样本中,作者分析了女性的性伴侣数量和婚内出轨情况,以此来衡量对女性性行为的文化规范。在包含37个国家的447,834名受访者的样本中,结果显示祖先畜牧依赖度越高的族群,其后裔的性伴侣数量越少,且更倾向于在婚姻中保持忠诚。这一结果支持了畜牧依赖社会通过文化规范抑制女性婚外性行为的假设。
工具变量的结果
⬆️IV分析的结果与基准回归基本一致,进一步支持了畜牧依赖度对现代性别规范影响的因果解释。
机制分析
在前文的分析中,作者提出了“监控问题”作为畜牧社会中限制女性性自由的主要动因。具体来说,在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中,男性因放牧等原因频繁长期外出,难以有效监控女性的性行为,因此这些社会更可能发展出严格的性别规范以控制女性的行为,从而降低“父系不确定性”。在本部分中,作者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以验证“监控问题”是否确实是推动性别规范发展的核心机制。
为了验证“监控问题”是否是畜牧依赖度与性别规范之间关系的关键驱动因素,作者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 与男权社会的区别:仅仅因为男性主导社会中的男性拥有主导地位并不一定导致对女性性自由的严格限制。作者提出,真正导致性别规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男性是否能够持续监控女性行为,而非单纯的男权结构。因此,作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监控问题(而非男权文化本身)才是驱动机制;
- 与农业社会的对比:农业社会虽然也具有男权结构,但农业生产的性质通常不需要男性长期离开居住地,因此在农业社会中,监控女性行为的需求相对较小。这一区别为监控问题作为关键机制提供了逻辑支持。
具体做法是将犁耕农业作为对照组:将畜牧社会与犁耕农业社会进行对比。回归结果显示,犁耕农业与性别规范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这表明男权结构本身并不是导致性别规范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支持了“监控问题”作为机制的合理性;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发现经济因素不是影响性别观念的主因。
结论与讨论
本文提供了证据支持一种理论:抑制女性性行为的规范和习俗源于男性监控女性行为的困难。研究显示,反堕胎态度、女性割礼、限制女性行动自由等习俗与历史上对畜牧业的依赖存在关联。这表明,看似无关的习俗其实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均起到限制女性性行为的作用。
畜牧业作为监控女性行为困难的代表性:虽然畜牧业并不是唯一一种导致男性频繁外出、女性行为难以监控的生产方式,例如高海渔业和现代经济中的石油开采、长途卡车运输等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使用前工业化的畜牧业作为衡量女性行为监控困难的变量具有独特优势,因为畜牧业的分布主要由生态条件决定,有助于推导因果关系。此外,畜牧业的历史悠久,为研究习俗演化提供了时间跨度,并且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
畜牧社会的多样性:尽管文章发现畜牧业依赖度与抑制女性性行为的习俗之间存在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畜牧社会都具有这种模式。例如,黑死病后英国的畜牧业扩张并没有引发对女性性行为的监控问题,反而需求女性在牧业工作中担任服务角色。因此,畜牧社会对女性行为的控制因时地而异。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本文支持人类学中“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现象的功能关系”理论,即人类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仅影响了其生计方式,也最终塑造了文化。这与早期人类学家提出的观点一致,环境在决定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塑造了社会文化。
号外
- This paper is the winner of the UWIN Best Paper Award on Gender Economics 2018.
- 本文也属于起源问题,我读到的多篇关于起源问题的论文,都使用了George Peter Murdock的Ethnographic Atlas,请说,谢谢Murdock!相关推文如下:
- 读这些关于广泛的人类行为决定因素的文章,让我感觉学者们试图去寻找一个超出人类社会自身的、外生给定的因素,这个因素通常就落到了地理上。
原文信息
Anke Becker, On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Concerns Over Women’s Chast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24;, rdae084, https://doi.org/10.1093/restud/rdae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