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的三个月,我去找了个班上

Econ的同学总开玩笑说学界太卷、研究无意义,想去业界找个班上

这下我真去找了个班上,有了许多特别的体验。

一方面,六月我忙完了预答辩,七月下旬送盲审,等结果需要一个月左右,突然空出来一段时间,这是许久没有过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延毕之后学校不给我发工资,我得找个办法养活自己。

行,找个班上~


由于一些奇妙的缘分,我遇到了现司的mentor,经过快速的三轮面试,成为了一名漕河泾打工人。

漕河泾是一个为GDP而生的地方,早上人们从9号线涌出来,化作“新质生产力”,把小蓝车、小黄车搬到公司楼下,然后在夜幕时分,再把它们🚲运回地铁口。周而复始。

我在的是一家AI创业公司,之前长时间在各种AI工具上摸鱼,这下摸鱼变成正式工作了。公司楼上是星巴克中国总部,电梯里,能一眼分辨出哪些人是我司的,哪些人是星巴克的,仿佛大脑内置了一个 Classifier。我对星巴克咖啡没有特别的感觉,但很喜欢星巴克公司的🚾。


工作三个月,有了许多特别的体验。

我司是个初创公司,结构特别扁平,可以直接和上司与部门Leader对话、请教。行政很简单,简单到除了前台见过真人,其他行政同事都只在飞书上打过招呼。

公司也经常有会,但会议特别高效,大家就事论事,没有登味儿,不会陷入到学校组会那般沉默与低效。

工作上,许多流程性的东西是第一次接触,但内容上相对比较熟悉。有犯傻的时候,mentor会很快指出来,做得好的时候,正向反馈也很及时,这是做学术这种长程任务无法拥有的。干活的方式也是非常明确的,确定卡点、寻找解法,建立todo,转起来。

对我个人而言,找个班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工作和生活可以分得开一些。做学术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焦虑,我在外面玩时会想论文,写论文时会想着出去玩;看到什么新闻,总想着能不能d一下。这种焦虑让我时常有种“在场缺席”的感觉,然而工作后好了许多,下班的时候就好好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好好躺。

但上班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自由和平躺的午觉。在学校的时候,吃完午饭可以散散步,然后回寝室睡午觉,这在公司是难以实现的。学校的傍晚,我喜欢在梧桐区骑车🚴,从广元西路转到乌中路,再穿越武康路回学校。我怀念那些流动的时间。


昨天公司正式发布了新模型(MiniMax M2 & Agent,大巧若拙),很开心,虽然我只参与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但真的比发Paper开心哈哈。或许和优秀且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快乐的。感受到了高效合作的力量~

我们的模型达成全球第五,开源SOTA的水平:

在Coding和Agent任务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好了,打工告一段落,得回归学校啦。

接下来会稳定更新,继续推送有趣的研究和实用的AI技术分享。

下次见👋。


停更的三个月,我去找了个班上
https://yuzhang.net/2025/10/28/20251028-MiniMax/
作者
Yu Zhang
发布于
2025年10月28日
许可协议